不皦不昧的成语故事


不皦不昧

拼音bù jiǎo bù mèi

基本解释皦:清白、清晰;昧:糊涂。形容恍恍忽忽,难以捉摸。

出处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》:“一者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不皦不昧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皦不昧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学无止境 清·刘开《问说》:“理无专在,而学无止境也,然则问可少耶?”
半途而废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”
章甫荐履 《文选 贾谊<吊屈原文>》:“章甫荐履,渐不可久兮。”
彬彬有礼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83回:“唤出他两个儿子,兄先弟后,彬彬有礼。”
杨柳依依
扬幡擂鼓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8回:“如今是扬幡擂鼓,弄至大家都知道了,都看见了。”
名重一时 宋·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卷二十七:“师住径山时,名重一时,如侍郎张公子韶,状元汪公圣锡少卿、冯公济川俱问道。”
口快心直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云姑娘,你如今长大了,越发心直嘴快了。”
神出鬼入 《淮南子 兵略训》:“善者之动也,神出而鬼行。”
万无一失 汉 枚乘《七发》:“孔老览观,孟子持筹而算之,万不失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