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路以目的成语故事

拼音dào lù yǐ mù
基本解释人们在路上相遇;只是相互看看;心里有怒怨;可什么话也不敢说。形容反动统治暴虐;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。
出处《国语 周语上》:“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,以告,则杀之。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”
道路以目的典故
周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,改归王室所有,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。
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,他派人去卫国(河南淇县)请了很多巫师,在首都镐京(陕西西安以西)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,偷听人们的谈话,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,即行下狱处决。
不久,镐京再也听不到批评厉王的声音。后来人们索性连话都不说,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(道路以目)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。厉王大喜说:“怎么样,我终于使诽谤停止了。”他的大臣召公劝戒说:“这样堵住人民的嘴,就象堵住了一条河。河一旦决口,要造成灭顶之灾;人民的嘴被堵住了,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。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,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,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。这样,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。”厉王不听劝告,仍然一意孤行,实行暴政。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。
3年后(公元前842年),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,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,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(今属山西)的地方。这个事件史称“国人暴动”。
“杀戮无辜曰厉”。周厉王的谥号“厉”字,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道路以目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寸进尺退 | 《老子》第六十九章:“不敢进寸而退尺。” 唐·韩愈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寸进尺退,卒无所成。” |
乘风破浪 | 《宋书 宗悫传》:“悫少时,炳问其志。悫答曰:‘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’” |
将计就计 | 元 李文蔚《张子房圯桥进履》:“将计就计,不好则说是好。” |
先声夺人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军志有之:先人有夺人之心,后人有待其衰。” |
存而不议 | 唐·独孤及《仙掌铭并序》:“后代揭厉于玄踪者,聆其风而骇之,或谓诙诡不经,存而不议。” |
有去无回 | 柯岗《逐鹿中原》第11章:“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,有去无回了!” |
空费词说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三:“仆有一计,于兄甚便。只恐兄溺 枕席之爱,未必能行,使仆空费词说耳!” |
兵荒马乱 | 明 李唐宾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不然,那兵荒马乱,定然遭驱被掳。” |
不费吹灰之力 | 清 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7回:“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,抚台便这样的信从,若替他办那事,自不费吹灰之力。” |
气象万千 |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浩浩荡荡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,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 |